[第捌回] 大军国阴魂不散 小女子英灵归天 诗曰: 欲悲闻鬼叫 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 扬眉剑出鞘 2004年11月9日9点,在美国加州洛斯盖17号公路南边一条无名路上,路人发现一个握枪的亚裔女性倒在一辆车里,中枪的头部,鲜血正汩汩流出! 警察局接报迅速赶到现场。经过警方及验尸官调查,确定死者乃著名华裔作家张纯如,死因为枪击。调查人员认为,就所掌握证据显示,张纯如是自己开枪,一枪击中头部而死。 一位风华正茂、事业如日中天、家庭美满幸福的成功女作家,何以竟吞枪“自杀”?列位,个中曲直,说来令人热血奔涌。 书中暗表,侠女张纯如,洋名IrisChang,出身于江苏省一书香门第。祖父曾是中国台湾著名报人。父亲张绍进是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物理教授,在美国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母亲张盈盈则一直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工作。 受祖父影响,张纯如自小便立志当作家。她最初在伊利诺大学就读时,曾主修理工,但是到了大三后,便以新闻为专业。毕业后曾在芝加哥论坛报和美联社任职,随后便专职写作。1994年,张纯如与道格拉斯在加州结婚定居。1996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在华人中引起很大反响。 本来,照此人生轨迹,张纯如完全可以在这条平坦而又铺满鲜花之路幸福向前。但天降大任,使她义无反顾,走上荆棘满途的勇士之路——60年前,中华民族所遭受的一场种族灭绝大屠杀,改变了张纯如的人生之路。 张纯如还是小女孩时,便听父母讲过南京大屠杀的惨况。但当时她翻遍当地图书馆,却找不到关于此次大屠杀的片言只语……从那时起,张纯如立下宏愿,一定要让更多的中国人、西方人知道这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她在东西半球查找了大量相关史料,并采访到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终于写出了几十万字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她首次用英语报告文学的形式,将当年日本侵略者在攻占南京城以后所实施的血腥大屠杀呈现给全世界的读者,并在美国主流社会引起很大反响。 正是这本书,给张纯如带来了无尽噩梦。二战结束后,美国基于冷战思维,为了在东亚扶植牵制前苏联和中国的盟友,对日本的惩罚一切从轻,姑息养奸,使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未能在西方世界得到曝光。同时,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右翼势力逐年抬头,篡改教科书、粉饰侵略历史、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等举措渐成主流,恐怖气氛阻止了关于南京暴行的公开和学术上的讨论,进一步压制着人们对事件真相的了解。在此背景下,张纯如铁证如山的《南京暴行》的出版发行,无疑给了日右翼势力一记响亮的耳光。书出版后,日书商迫于压力,不敢发行已印刷完毕的日文版。不仅如此,张纯如更是连续不断地接到日右翼分子的恐吓电话、信和电子邮件,恐怖气氛笼罩了她的家庭。 如此无休止之恐怖气氛,哪怕是七尺男儿,也难以承受。不仅如此,查找资料、采访当事人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幕幕血腥事实,把张纯如折磨得身心俱疲。饶是如此,她在完成了第三本书《华裔在美国》的写作、再次取得成功之后,不顾疾病缠身,开始着手准备第四本书。 张纯如这第四本书,依然将矛头指向日本军国主义者——书中记录的是,二战期间,日本士兵在菲律宾虐俘的史实。消息刚一透露,日右翼分子更加恐慌了,因为日本士兵在菲律宾所虐待的战俘,正是美国战俘!要是把美国战俘遭受日军虐待的真相都曝出来,美国人对日本人会产生怎么样的情绪…… 悲剧,就这样悄然开始了。 美国时间2004年11月3日,中午。张纯如正在加州的寓所中写作,电话响了。像往常一样,她不接听,而是由自动答录来处理。 果然,嘟的一声后,电话里传来带着浓重日语口音的英语:“IrisChang,鉴于你一次次损害我大日本帝国的声誉,我们已经忍无可忍了!你要知道,1990年,我们大日本长崎市长本岛均大放厥词,说什么我大日本天皇对战争负有一定责任,我们都毫不留情地向他开枪!现在,我们给你一个机会,停止新书的写作,七天之内处理好自己的后事,然后自杀以谢我天皇!否则,我们将先杀你两岁儿子,再杀你夫君,然后杀你父母,最后,再用我大日本皇军在南京的方法来解决你自己!躲,是躲不过我们的!还有,不得在遗书中留下跟我们有关的证据,否则,全家格杀勿论!” 电话戛然而止。 张纯如想起了魏特琳——一位在南京大屠杀时利用美国教会的身份勇敢地保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的美国弱女子,为竭力帮助南京难民,魏特琳却没有时间来照顾她自己的身体。日军在南京城中的暴行使得魏特琳精神与肉体受到创伤,在南京大屠杀结束后不久,魏特琳的精神彻底崩溃,她不得不回到美国接受精神治疗。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打开公寓厨房的煤气开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历史在六十多年后残酷地重现了。11月8日晚上,张纯如不想惊醒家人,一个人悄然开车出去。9日早晨,她将车开到他跟丈夫五年前考虑要搬去买屋居住的所在——“猫”餐厅附近。 9点,枪响了。 遗书上,张纯如留给人间的,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请记住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而在《中国的“辛德勒”:魏特琳传》的序言中,张纯如这样描述她最崇敬的魏特琳:“魏特琳的去世,是一名英雄之死,她也是一名南京大屠杀的牺牲者,她为了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最终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正如美国基督教传教士联合会宣布魏特琳死讯时说的那样,‘我们认为,像在战场上倒下去的士兵一样,魏特琳女士也是在战争中牺牲的。’” 今天,我们把这段话中的“魏特琳”三个字换成“张纯如”,依然是那么的恰当。 张纯如死了,二战并没有结束。正是: 侵略者欲盖弥彰 女英雄虽死犹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