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妄言之 姑妄听之 古人曾经兴叹: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面对这年头绪纷繁的文化事件,我们也有种不知从何说起的困扰。踌躇间,一篇旧词涌上心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斛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吟罢顿有豁然开朗之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正史材料俱在,自然不愁没有正人君子去写,我们想要插上一腿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已,不免徒劳无益。倒不如别开生面,化正史为演义,付世事于笑谈,博一乐也。于是乎删繁就简,挂一漏万,搜寻出年内几件可说道的事件来演说一番。 既然是演义,就少不了胡诌海侃、假语村言,也难免话出有因,查无实据。间或有褒贬,也不过游戏之作,各位且不必较真。受邀担任专题主笔的学者张闳干脆将“演义”命名为《儒林鹿鼎记》,其中的数篇倒真有点像是“现代儒林外史”,而“鹿鼎记”则喻意其中篇章事件颇有事关天下的味道。
[第壹回] 汪掌柜败走华容道 演义痴书生协力保三联 诗曰: 书店有三联, 从来不贪钱。 来了汪掌柜, 见钱就开眼。 话说京城首善之地,人文荟萃,兼以书肆众多,是读书人的好去处。乃有一书铺,字号唤做“三联”,店面不大,当街挑出一面旗子,上书“三联不过岗,读书无禁区”,风展旗舞,好生气派。 但凡读书人都知道,三联创始人韬奋先生是有名的文化义人,平生以弘扬文化为己任,数十年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奠定了三联书店的社会声誉基础。此后几任老板亦均恪守韬奋先生的出版精神和发展方略,并发扬光大之。读书人见了,无不称善。书痴口顺,把书店称作“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不在话下。 时光荏苒,不觉到了新世纪。新世纪有新气象,风起云涌。有商品大潮汹涌而至,呼地冲撞了出版业的龙王庙,出版界的大小菩萨纷纷避之不及,惶惶然若落水狗。三联书店本指望着水涨船高,可无大碍。谁料想,出版市场化浪潮来势汹汹,一时似无消退的意思。三联书店眼见着钱柜里空将起来。穷则思变,乃四处访聘贤能,支撑局面。 三联书店原有一镇店之宝,叫做《读书》,是读书人的最爱。许多人将它奉为经典,一月一期,也就相当于读书人的“月经”。到后来,《读书》请来一位汪姓学者担任主编。汪学者本人倒也饱读诗书,可他老人家却把杂志办得面黄肌瘦。净一些满口生硬术语的学阀的高谈阔论。好歹靠了读书人的恋旧心理,仍肯掏腰包卖杂志,方得以维持着杂志的生存,避免了“绝经”的厄运。 三联书店眼见着形势不妙,却无计可施,一时乱了方寸。难免病笃乱投医,万般无奈之下,请来一尊营销菩萨当了新掌柜,以谋求起死回生之良方。新掌柜碰巧也姓汪,曾在一画图的出版社当老板,据称在出版市场上有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本领。还带来了几条壮汉跟班,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汪掌柜给三联书店带来了财气,却扫荡了书卷气。 早有会拆字的掐算过。汪,从水从王。王,三横以一竖联结之,暗指“三联”。而三点水,则意味着被注水的命运。毫无疑问,三联书店终难逃“逢汪必败”的厄运。 汪掌柜果然是注水高手,一上来就神不知鬼不觉地给三联书店注了两大桶水。一桶叫做《读书·中国公务员版》,另一桶叫做《三联财经竞争力·人才与财富版》。这两本杂志,乃是借了三联的名义,发布的却是另一套东西,称得上是三联自己制造出来的“李鬼”。《读书·中国公务员版》,实际上被各级官员的形象所占据。而《三联财经竞争力·人才与财富版》,则不见人才,只见钱财,乃是富商们的“精神家园”。一个高官俱乐部,一个富商俱乐部;一个媚权,一个迷财,自然是“权”“利”双喜临门。“读书·生活·新知”之三联变成了“富商·高官·学阀”的三联。早把普通人的读书事抛到爪哇国去了。 事情真相一经披露,读书人如梦方醒,错愕之余,义愤填膺。由是,一场“三联保卫战”打响了。 最初的战场照例是互联网。先有若干学者署名文章,呼吁抵制恶意注水,保卫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继而有一些大媒体的文化记者响应,连续追踪报道。知识界称,捍卫三联书店,就是捍卫一种文化精神,云云。书生意气,憨态可掬。 争奈汪掌柜亦非等闲之辈,面对乱云飞渡,从容笑傲江湖。汪掌柜好身手,祭出两件法宝,舞动得虎虎有生气。仔细看时,原来仍是两件老宝贝:一是钱,二是权。说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需要挣钱,另外则无非是一些关涉政治的陈词滥调。大帽子看上去吓人,但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也就不以为意,却笑指汪掌柜外强中干,黔驴技穷。 交手间,汪掌柜忽觉脑后凉嗖嗖一阵风响,回头看时,原来是自己本社的员工,为首几员女将,还有几个早已退休,不问江湖事的白发老将。这干人连夜紧急动员,要跟外部知识界里应外合,坚定捍卫三联传统。他们见了汪掌柜,并不打话,只亮出杀手锏——《三联书店员工致全体三联人的公开信》。汪掌柜一边接招,一边拿眼细细打量,不看则罢,一看不免暗暗叫苦,原来对手阵营中不乏自己重用的亲信。于是,有内幕揭出,指汪掌柜有诸多劣迹,如嫉贤,任人唯亲,媚上欺下,等等,实与三联书店之声誉极不相符,有辱斯文。诸多传言虽未可一一证实,但亦非空穴来风。而广大书痴网民则宁信其有,乃通过互联网推波助澜,恶骂连连。一时间注水大师汪掌柜几乎要被网民的口水淹没。真可谓玩水自溺。 三联内部人士的介入,使得战场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眼见着汪掌柜在众人的群殴之下,渐渐不支,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正在无心恋战之时,猛然间斜刺里又杀出一哨人马,为首的四员大将,身后有四面旗帜,上书:“北京万圣书园”、“上海季风书园”、“广州学而优书店”、“贵州西西弗书店”。定睛看时,远处更有旌旗猎猎,共有各色人马四十二队之多,均是各地实力强劲的民营书店。这些民营书店老板们使的杀手锏也是“公开信”。为首的几位祭出《致北京三联书店暨中国出版集团的公开信》,其中称:“近期各界盛传‘内争’情状,主要为政者取财无道、任人唯亲、嫉贤妒能、恣意妄为,使三联七十余年之基业,有堕隳之虞,宇内一片哗然,我等亦深感痛切。我辈虽以贾书为业,然亦颇以传播文化为己任,私意与三联休戚一体,唇亡齿寒,敢不直言以告?”众书店老板以拒销三联图书相要挟,一心要力保三联书店品牌传统。汪掌柜心知,若果真如此,他的争市场挣大钱的鸿业势必化为泡影。汪眼看大势已去,只好鸣金收兵。 数月之后,中国出版集团降旨,将汪掌柜免职了事。至此,“三联保卫战”宣告结束。读书人、出书人、卖书人皆大欢喜。毕竟三联的命运如何,仍是未卜之数。这正是: 逢汪必败三联运,书生意气不可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