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 分论点和议论文的论据之间, 也应当是因果联系。如在“坚守是一种职责, 使平凡变得伟大”这个分论点后面, 就可这样展开论述:“边防战士的坚守,使国家安定祥和;人民教师的坚守, 使桃李满天下; 白衣天使的坚守,使病魔为之屈服。”又如在“自由是思想的漫飞”这个分论点下可以这样展开论述:“行动可以受制于客观现实,思想却永远享受绝对的自由。有 了这份思想的自由,才有了集豪放与浪漫于一身的诗仙李白;才有了身陷囹圄还在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魄后主李煜;才有了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天才诗人海子。总之,因为这份思想的自由, 社会才会在其牵引之下不断地进步, 才会创造出一个个永载史册的人类奇迹。”
三、粘连有术 一篇像样的议论文, 除了议论文的结构合体、思路入格外,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就是对论点的恰当阐述和对论据的中肯分析; 没有这样的阐述和分析,议论文论点论据就不能粘连起来,而这个粘连是有“术”的。 (一) 观点+过渡+事例+分析 这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过渡”和“分析”。所谓“过渡”就是要在观点和事例之间, 用适当的词句来勾连,以接通文气, 使观点和议论文材料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所谓“分析”, 就是事例叙述完之后, 还必须对事例进行适当的分析评论, 指出其本质特点, 使事例和论点在内容上联结在一起。例如: 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 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 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 专才不仅是人才, 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 这段话共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论点, 第三句话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 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二) 观点+过渡+论据+分析+归纳 这种论证方式就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归纳”。所谓归纳, 就是从多个事例中提炼出必然性的东西。既然要从多个事例中提炼,那么,“论据”部分, 就应是两个或三个以上。例如: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理论上的重大创造, 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 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 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 然而, 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 以至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这段话共有四句, 第一句是提出论点, 第二句是过渡勾连, 第三句是列举了两个事例, 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 指出共同点, 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 实为真正的“讲道理”) 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三) 一般道理+个别道理 即“演绎推理法”。前面的分析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 而演绎推理法是从一般到个别, 用普遍性的真理( 论据) 来证明特殊的论点的方法。例如: 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大家知道,只有在坚固的基础上才能筑起万丈高楼; 在沙地上是建不起高楼的,可见,打好基础对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达芬奇的老师开始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 而是要他画蛋, 实际上就是要他严格训练用眼细致的观察形象, 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正是因为达芬奇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 终于创就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成为一代宗师。 这段文章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是用一个比喻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道理( 论点) : 要做好事情, 就必须打好基础。在演绎推理中, 这就叫大前提。第二句说达芬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这就叫小前提。第三句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 达芬奇之所以取得艺术成就, 是因为他经过了严格训练。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令人信服的。 如果完成了以上三步走, 大概就能写出像样的议论文了。(摘自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6,原文:“议论文写作的三步走” 作者 张海德)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