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笔者近两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体会, 发现这样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一是绝大多数考生写的是议论文,二 是绝大多数的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主要表现是: 1、议论文结构不合体。如开头不提出论点, 中间只写几个论据, 而不分析, 更没有分论点; 甚至在列举论据时, 还出现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2、思路不合逻辑。如开头提出的议论文论点是“干什么事都要三思而行”, 按逻辑思路, 接下来的论证应主要围绕“为什么要三思而行”来展开,即三思而行的重要性, 或者三思而行能够带来的好结果; 但是有的学生却重点在写“三思而行是什么”或者“怎样三思而行”, 让人感到别扭。3、议论文论点和议论文论据之间缺乏必要的粘连, 即通常所说的有述无论, 有据无析。为此, 笔者认为高中议论文, 必须走好以下三步, 即结构合体, 思路入格, 粘连有术。
一、议论文的结构合体 议论文,分析事实,论证道理,当然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 这种思维规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态上, 就是具有一定体式的文章的结构。怎样写议论文才算“合体”呢? 一是根据议论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 应当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或曰“引论”、“本论”、“结论”) 三大块构成。“提出问题 ”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或者得出综合性结论, 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这一点, 众所周知, 兹不赘述。 二是分析问题即本论部分, 要按一定的向度分层展开论述。所谓“向度”即论述展开的方向。这个“向度”有四个: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何果。一般情况下, 一篇中学生议论文作文, 其本论部分只要从这四个向度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展开即可。但无论是从哪个向度展开, 其分论点之间都要形成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三种。 所谓并列式, 就是围绕中心从同一个向度列出几个分论点, 逐一论证。如果仅仅围绕一个向度写, 那么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并列关系 。例如: 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 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 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 。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 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显然, 这篇文章中的三个分论点“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弘扬国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 就是典型的并列组合。 递进式同并列式结构相比, 除了论点之间的意义联系不同以外, 其段落的结构模式与并列式相同, 就不再说了。 所谓对照式, 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 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其优点是结构简洁, 论证充分, 容易上手。最简单的对照式是在提出观点后,一段从正面论证观点,一段从反面论证观点, 最后得出结论。还有一种对照式结构是在正面进行论述或者摆出论据后, 紧接着用转折或者假设的方式从反面展开论述。例如: 镜乃一种语言, 买一面好镜则买来了“忠言”, 也许它“逆耳”, 却“利于行”。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 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 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懂得“买来”了“逆耳之言”这面镜子, 则买来了天下, 胜过百万黄金所能换取的东西。然而, 不会买者亦有之, 商纣王不愿买来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的国策, 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 项羽不愿要从谏如流、接纳忠言的忠臣, 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会“买镜”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这一段中, 以“然而”为界, 前面举的齐威王、唐太宗两个例子, 是从正面论述, 后面举了商纣王、项羽两个例子, 是在从反面论述, 这也是对照式结构。
二、思路入格 议论文是论述问题的, 当然要有一定的思路, 即议论文各部分之间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 议论文是论证问题的 , 你在提出议论文论点后 ,就要摆事实, 讲道理, 让你提出的论点令人信服地确立起来。因此, 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就应当是因果联系 , 即中心论点是“果”,分论点是“因”。这个因果联系就是议论文的思路之“格”。 作为一个高中生的议论文作文, 最起码要做到在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 ,论点和论据之间要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学生提出中心论点后, 只要围绕中心论点问一个“为什么”, 就能找到提出分论点的方向 。如中心论点是“只有坚守, 才能使人的思想品德升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稍加分析,就可发现这个观点是在说“坚守”的重要性, 于是, 分论点就要回答“为什么坚守很重要”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从“为什么”和“何果”这两个向度来立分论点。如“坚守是一种执着,使绝 望变成希望”,“坚守是一种信念, 使普通变得高尚”,“坚守是一种职责, 使平凡变得伟大”。如果我们要检验这三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话,只需在这三个分论点之前加上“因为”,在“坚守很重要”之前加上 “所以”,再连起来念一下即可。
[NextPage] 同样, 分论点和议论文的论据之间, 也应当是因果联系。如在“坚守是一种职责, 使平凡变得伟大”这个分论点后面, 就可这样展开论述:“边防战士的坚守,使国家安定祥和;人民教师的坚守, 使桃李满天下; 白衣天使的坚守,使病魔为之屈服。”又如在“自由是思想的漫飞”这个分论点下可以这样展开论述:“行动可以受制于客观现实,思想却永远享受绝对的自由。有 了这份思想的自由,才有了集豪放与浪漫于一身的诗仙李白;才有了身陷囹圄还在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魄后主李煜;才有了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天才诗人海子。总之,因为这份思想的自由, 社会才会在其牵引之下不断地进步, 才会创造出一个个永载史册的人类奇迹。”
三、粘连有术 一篇像样的议论文, 除了议论文的结构合体、思路入格外,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就是对论点的恰当阐述和对论据的中肯分析; 没有这样的阐述和分析,议论文论点论据就不能粘连起来,而这个粘连是有“术”的。 (一) 观点+过渡+事例+分析 这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过渡”和“分析”。所谓“过渡”就是要在观点和事例之间, 用适当的词句来勾连,以接通文气, 使观点和议论文材料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所谓“分析”, 就是事例叙述完之后, 还必须对事例进行适当的分析评论, 指出其本质特点, 使事例和论点在内容上联结在一起。例如: 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 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 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 专才不仅是人才, 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 这段话共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论点, 第三句话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 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二) 观点+过渡+论据+分析+归纳 这种论证方式就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归纳”。所谓归纳, 就是从多个事例中提炼出必然性的东西。既然要从多个事例中提炼,那么,“论据”部分, 就应是两个或三个以上。例如: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理论上的重大创造, 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 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 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 然而, 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 以至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这段话共有四句, 第一句是提出论点, 第二句是过渡勾连, 第三句是列举了两个事例, 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 指出共同点, 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 实为真正的“讲道理”) 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三) 一般道理+个别道理 即“演绎推理法”。前面的分析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 而演绎推理法是从一般到个别, 用普遍性的真理( 论据) 来证明特殊的论点的方法。例如: 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大家知道,只有在坚固的基础上才能筑起万丈高楼; 在沙地上是建不起高楼的,可见,打好基础对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达芬奇的老师开始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 而是要他画蛋, 实际上就是要他严格训练用眼细致的观察形象, 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正是因为达芬奇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 终于创就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成为一代宗师。 这段文章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是用一个比喻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道理( 论点) : 要做好事情, 就必须打好基础。在演绎推理中, 这就叫大前提。第二句说达芬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这就叫小前提。第三句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 达芬奇之所以取得艺术成就, 是因为他经过了严格训练。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令人信服的。 如果完成了以上三步走, 大概就能写出像样的议论文了。(摘自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6,原文:“议论文写作的三步走” 作者 张海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