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考生来说,要在高考填报志愿上数百个形形色色的志愿名称中找到一个真正合自己心意,在校几年既能学到东西,毕业后又能找到一份对口、满意工作的专业,绝对是一件大伤脑筋的事。 好多高校都会在临近高考前夕到一些中学面向高三学生做宣传,那时候大学和专业介绍的宣传材料贴满了校园,好多学生都围着看。介绍材料中充满了高科技的概念名词和专业术语,让单纯的高中生们云里雾里。个个专业都看起来很美,但究竟这个名称下专业学的是什么,有多大的发展前景,是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一个专业,就概莫能知了。 五花八门的专业,有的可以从专业名称和院系名称,顾名思义地大概“猜”出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像船舶与海洋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学习内容指向明确,行业特色鲜明,辨别容易。而有些专业名称概念比较笼统,范围又特别大,像安全工程、生物技术、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连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其所以然,便常常根据往届弟子的报考来做大致推断,指导效果不很理想,考生们更是只好跟着感觉走,抽彩般胡乱填报。于是,就产生了种种误会,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最合乎情理的误会——老专业、新名词 误会这些专业,是合乎情理的——专业就是那个专业,名字一丝不错,有的连就业单位都能蒙住,没办法,谁有那么多能耐打探尽它的前世今生?这类专业俗称“新瓶装旧酒”。一是为提高生源质量,二是国家也要求专业名称规范,很多高校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自动化”等联系起来,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一些名称中带有“国际”、“信息”等时髦字眼的专业异常火爆。改名称,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看有没有相对应的师资和教学实验设备,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二三流的大学由于经济因素,并未能及时培训或者引进师资,实验条件也不完善,甚至开的还是老课程,这就容易误人子弟了。还有的虽然及时更新了师资和硬件设备,但社会需求并不旺,导致就业招生冰火两重天。有的虽然招生就业两旺,但学习内容却不在常人的想象当中,一些考生可能会感觉到与自己的兴趣不吻合,从而心生不满。这类误会,以信息类和管理类学科为最。 地理系常常改为环境科学系,搭上环保信息快车,下设“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招生无忧。其实专业是顺应了改革大潮,只是社会对此不是很热情,这类专业,要红起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管理学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个典型,这个专业在很多院系中都有开设,有的甚至是一所学校的下属几个院系同时设有,有的是名副其实,学的是计算机,有的却是由“档案学”专业移花接木,或是由图书馆学、情报学演变而来,它们将信息电子化了。这种现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就是上这个学校的网站看这个专业设在哪个院系之下,由院系名字就可以判断出它到底是哪个专业方向了。这样,才能够把握好自己可以学习什么样的东西。 交通运输是工科类专业里面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但是在不同的学校里,它的培养方向却有所不同。在北京交通大学,它更侧重铁路运输管理,而在大连海事大学,则侧重航道和船舶运输管理。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