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20年、30年后再相聚,心随境变
老同学见面不自觉地会产生心理落差,而这种落差与同学聚会的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刘丹说,不妨把同学聚会分为毕业后5年以内、5—10年、10—15年、20年—退休、退休后这几个阶段做个比较。
毕业后5年内,大家对未来充满憧憬。聚会时同学之间即使有差距,也不会太在意。
毕业5—10年,有一部分人就不愿露面了,男的或者忙于工作,或者“不太得志”,女的或者结婚生子,正是忙的时候,或者尚未结婚,面对同学感到有压力。
毕业10—15年,正值年富力强。在单位是骨干,要么从科长升到处长,要么由讲师提为副教授。生活上,没有买车的至少也已经买了房,孩子也上了中学。男人事业小有成就,女人有闲追求生活质量,这时,他们更愿意参加同学聚会。但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侯玉波认为,这个年龄段的男人在家、在单位都是中坚力量,压力也更大了,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不愿或无暇参加同学聚会。看来,同学聚会与不同人对待压力的态度和减压能力也有关系。
毕业20年—退休,此时,人已年逾“不惑”,生活和感情上都比较稳定。老同学之间能聚就聚,不能聚的也早就不聚了。人的心态渐趋平稳,相互攀比之心逐渐淡化,也不太追逐虚荣、炫耀,大家在一起喜欢谈论各自的烦恼,寻求彼此的支持与理解,感觉上更亲切了。有的人妻子换了,朋友换了,房子、车子也换了,惟有老同学没有换。“老同学是心中的自留地,别人想拿也拿不走,想起来就有家的感觉。”有位“大款”如是说。
退休后,往事已成过眼云烟,人们对其他人和事的看法豁然开朗了,互相给对方的心理空间也更大了。老年人开始盘点过去,把美好的事物拿出来重新品味。对于以前的美好记忆由于受到人的愿望的影响,会有“无意识地修改记忆”的心理现象出现。老同学们再坐到一起时,用新的观点、加进新的体验,重新“雕刻”以前的记忆,从而产生了新的体验,比如友谊的加深。所以,老年人爱回忆往事,不仅是对过去时光的重现,更是在创造一个新的体验。还有的异性老同学,在过去的岁月中失去了各自的老伴,同学聚会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联系和发展感情的机会,这也是令人愉快的。
心理落差要正视,同学聚会好处多
对于同学聚会时的心理落差如何进行调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侯玉波说,很难一语概之。他引用了他的同学们聚会时常说的一句谐语:“多吃菜,少喝酒,听老婆的话,跟党走。”这句话中谈到了节食、限酒、夫妻关系、上下级关系等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个方面。对于心理落差,侯老师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它产生于人对自己的高标准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激励的作用。”
侯玉波认为应该客观看待同学间的落差,要意识到:即使能力一样,各人的机遇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机会好,发展得就快一些。机会有早有晚,只要不放弃努力,对自己抱有信心,成功是早晚的事情。”其实,以一颗平常心参加聚会是最好的,混得好的人不要把聚会当作荣归故里的炫耀机会,混得差的人也不必执着于比较,要把同学当作生命历程中有共同经历的人来珍惜。“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岁月的歌。”
同学聚会不仅联络感情,还能提供社会支持和信息的来源。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决定,有时就来自同学聚会的灵感以及同学的指点和帮助。
侯老师谈到了哈佛校友会在哈佛校友中的巨大作用。这个组织不仅能够帮助哈佛大学学生处向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还是哈佛大学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该校数目最大的捐款通常来自校友会,因为学生们曾在此学习与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据介绍,近年来,我们国内一些重点大学也开始出现这样的正规校友会。它们一般挂靠在学校,并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像北京大学在北美的校友会规定校友们每年至少向母校捐款500美元。
对于同学聚会的方式,侯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聚会方式可以多样化,不一定是吃饭,可以集体到植物园、茶馆和咖啡厅坐一坐,聊一聊。还可以一起唱唱歌,滑滑雪,组织一些集体项目,在互帮互学、相互交流中,很自然地增进了感情,放松了身心,而且不用担心吃肉伤身、酒精中毒。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