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收到你亲笔写的信, 顺着一笔一划的方向阅读, 世界没有声音, 只有你24小时前下笔的味道______
你有多久没写信了? 现代人几乎已经不写信了.这实在是身为现代文明人的一大损失.试想在终日为生活奔波之际 ,突然接到远方朋友、离家亲人、两地相思的爱侣,甚至陌生人的来信,那会给苦闷和寂寞的心灵带来多大的滋润与欢愉啊。 写信是一种很奇特的人生经验,你只要在一张纸上写出你的心声,然后装人信封付邮, 它就会辗转到达你想倾诉的对象手中。当他拆开你的信,你就等于坦诚相见,但又能免去真实的面对。这种既坦诚又神秘的感应,绝对是人生至乐之一。我们每个人离开了亲友 ,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度过自己的岁月,正因为那渺若云烟的神秘感应与虽千山阻隔仍能不断的联系超越了一切,人间的感情圆环才不至于出现缺口。但现在我们似乎正逐渐失去防堵这道人间缺口的能力。人们过分热中于商业主义的功利追求,浑然不觉心灵叶片已呈现冷漠与疏离的枯黄色调,人与人一旦离别,几乎在不久之后便失去联络,继之走出彼此的生活,最后走出彼此的记忆 ,人间的感情圆环缺口就这样慢慢地扩大。 曾有一封信,出自电影《中央车站》,一个年迈的女人在车站以代人写信为生,一个年轻女子在她的写信台前坐下,口述一封只有两句话给关在监狱里的父亲的信:“你被关在里边的同时,我被关在外面等你”。这段占时不到一分钟的情节几乎穿越整部电影让人闻声难忘。
法国文学评论家古斯塔夫·朗森说,“信是人生珍贵的文件,也是心灵的历史”。一九九二年四月,波士尼亚的萨拉耶佛受到战争蹂躏,全市遭到围困,一切通讯完全中断,男女老幼随时都可能成为枪下亡魂。然而仍有少数信件,靠苦同情者暗中携出危城·这些密信,张张显示出人类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坚毅,字字穿透人心,读来无不令人热泪盈眶。这些飞越烽火的生命绝唱,最后大都成为收信者一生最贵重的珍藏。 现代文明人拜高科技之赐,电话一打,手机一开,网路—聊,话匣子停也停不住, 写信对我们来说似乎是多余的。其实这些先进的通讯工具,还是无法完全取代写信的功能。写信是一种心灵的低语,当夜阑人静的时候,你纵身那张洁白的信笺,斟酌,回想、沉思,一个观念的转折,一幅美景的描绘,一个突如其来的惊奇,都能入信。尤其是你亲笔书写的独特字迹,能让对方产生尊重与温暖,这是任何科技文件无法匹敌的。 其实,疏于写信,也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早在两千年前,古罗马的小普林尼就对懒于写信的友人抗议: “你说乏善可陈,那就写乏善可陈好了。”不过现代文明人不写信,可能有很多人 是因为不会写、不敢写。电子科技其实只是扼杀鱼雁往返的帮凶而已,我们的教育恐怕也要负较大的责任,君不见现在的高中毕业生连一篇简短的应聘信都写得几乎要临纸涕泣,不知所云。当然, 写信有时确需酝酿、构思,甚至下笔之后还要推敲、饰润,俨然堆砌—篇掷地有声的杰作, 在讲究时间就是金钱的商业社会,恐怕少有那种细斟慢酌、品味再三的情怀,也是造成不写信的原因之一,说写信,太沈重吧。 虽然不写信,我们的信箱天天都塞满了别人寄来或丢来的信件,比起早年那种听到邮差车铃声才让人喻快期待的情况,真有天壤之别。但这些无声无息塞进信箱的信件,几乎都是叫你掏腰包的帐单和垃圾广告,还有令人心惊颤的刮刮乐,没有一封是你想要的, 有时甚至一封真正从远方寄来的信,却夹在垃圾里扔了。 一则关于信的经典故事,讲一个人有一天到异地旅游,下了飞机后,他搭乘出租车前往旅馆。上车之前,司机正在看信,上车后两人聊了起来,司机告诉他,老朋友如不常写信 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在热络的气氛下,他看了那张信,那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思念文字。司机又告诉他,他的朋友已在两周前去世,这个人在淡淡的感伤中瞥见信末的署名并非司机 朋友的名字,而是司机自己的,原来司机写了信却未寄出去,现在它是一封空怀思念的追忆 这个人一到旅馆,第一件事不是打开行李,而是用酒店的备用信纸写了一封信给他最想念的人,并且立刻付邮 。 写封信吧。写给谁?写给几将从你记忆中消失的老友,细诉你们昔日的欢乐;写给你久未请安的家乡高堂,禀明你的努力与进步,写给刚吵架而分手的伴侣,坦承你的愧疚与思念; 再不然,就写给自己吧。当你出远门或旅游,不妨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或买张风景明信片 ,简短勾勒当时的旅途和感怀,等你返抵家门,这些过往的履痕能让你重返时空,再寻旧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