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民族文化的诠释
|
|
|
|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点击数:1734 更新时间:2006-08-27
|
|
喜欢喝茶,真的喜欢。你看,碧绿的茶叶飘散着宜人的香气随着清水注入杯中的力量,旋转、飘舞、伸展、再飘然缓慢地下沉。整个过程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视觉享受,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会让人下意识地想要去捧起那杯茶,真是一股可以看得见的香气,挥之不去。 茶,很中国,底蕴深厚,在传统民族文化里有着厚重的一笔。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茶圣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唐宋以前,据说茶是加上调料炒后饮用的。自《茶经》后,清爽简约的饮茶之风绵延至今。陆羽被尊为中国的“茶圣”,也是自他之后,茶一方面走向具有一套固定程序,从选料制作、饮用器具及环境都由精细繁琐程序串连起独具民族色彩的文化外衣。
如同一种文化的起源,类别,阶段,发展是随着人的发展与喜好而定一样。茶的诸多种类以及分类在多元化的引导着我们。茶的色、味、浓、淡、形、重是根据喝茶人的爱好而定的,文化观念也是同样,这种观念不同于人的身高,血型,肤色,是意识形态的。在某一个阶段,也许是固定的。然而,就饮茶来说,步入茶文化是循序渐进的,是深入骨髓的,时间在辅佐着茶叶的香气引申出透骨的内涵,理解和悟性在当中也同时生成一种语言,茶的语言,懂自然就懂了,无需探问,思想有多远,茶香就会陪你走多远;茶香有多浓,意境就会有多悠远! 如果说咖啡滋养了西方文化精神,那么茶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同样的角色,正如文化的里外不同一般,茶与咖啡,同样的热气氤氲,同样的苦中含香,不同的是,一清泠一浑厚,一淡而一浓而醇。在同样的令人沉醉于其所营造的意境之后,饮茶令人浮想的是清深幽远淼淼之境,而咖啡则略显激情了些。由此,中国文化的一些特性也就略微显现出来了。 大多数人喝茶,其实是在喝一种状态,喝茶不仅是文化,更是一种交流方式。特别广东人的早茶、四川人的茶楼,茶在那种状态下成为了一干人等的召集者,叙旧、谈天、天南地北海侃一番,美事。 以酒交友,以茶结交。可见茶比酒能更近一步查阅心机,直指内心。在宴席中,以茶代酒是经常可以听到的,这也体现了茶的随和性,有着更深层的人文关怀,老幼皆宜。把咖啡比做女人,是热烈的,娇艳的,把茶比做女人则是含蓄的,柔情的,由此也能悟出一些茶的精髓所在。 相对来说,大多数喝茶的人是不大懂茶的,确切地说应该是喜欢喝茶,比如我。只是对茶略知,太过深奥的玄机难以品出,即便每日杯不离手,也仅仅是喝一些粗茶而已,何况哪有那多时间杯不离手呢。个人认为,心境或是说心态在饮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只有静下心来是品茶的先决条件。静,在这里不仅是个形容词,而是品茶的入场券。很排斥开在商场或某种活动上的所谓茶道表演,做秀者的手艺暂且不谈(大多是半瓶子都不满的主儿),就那种环境其实已经违背了茶道的本意。至于市面上售卖的茶饮料,就更是连谱也靠不上了。 喝茶,是需要相当的悟性的,茶叶与水的交融与分离,形态优美,闻,其香淡远,袅袅绕室;饮,从舌尖的味蕾,到身体的每一个骨节、毛孔,细细体会也许能够感受出它沁人的禅意。可这一个禅字,领悟起来也许要花上大半生的时间,素心,能做到么?很难!你说,喝茶会使人难以入睡吗?是喝了睡不着吗?还是喝茶以后人变得多思而不能入眠? 很是羡慕那些真正懂茶的人,好茶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他们已经把喝茶上升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难以企及的不是形式,而是饮茶的细节与内心的感受。上好的茶叶、适宜的器皿再加上一汪清澈圆润的清水,是一壶好茶的先决条件。将这些条件完美的结合而冲瀹成一壶香气、味道、颜色、韵味具佳的茶汤,是取决于一个人的修养、内涵等等诸多方面,人茶合一,茶如人生,人生如茶,正乃是中国茶文化的完美体现。人生如茶有浓有淡,茶如人生有苦有甘,苦尽甘来回味无穷。他们是理性的,清淡的,从容而不急趋,审慎而不狂躁,安静却不沉沦,沸水注入茶器,碧色的叶片浮起、沉落、跌荡起伏,最终散发出生命的脉脉清香。 喜欢喝茶不难,难的是能够品出茶的真味,若真到那种境界,可以说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大多喜欢喝茶的人,都是缘起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是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茶,所带来的无穷内涵,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最完美的诠释吧。
|
|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